自建校以来,清华园历经110余载,不同时代、多种风格的建筑在园子里相互交融,历久弥新。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,同时还发挥着重要的功能。这离不开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(以下简称“学生社区中心”)工程与技术保障科(以下简称“工程科”)的守护。
唐贺亮是工程科副科长,在校工作的23年中,他始终踏实肯干、贡献突出,获评2022年度后勤“技能标兵”。
在修缮中守住建筑的“灵魂”
2012年,已经在学生社区中心教学办公区事务科工作了12年的唐贺亮被调到基建规划处工作,参与清华三亚国际数学论坛永久会址项目筹建。清华三亚国际数学论坛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倡议发起,在宝威体肓官网、海南省政府和三亚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。“从零开始,接触和实践工程项目管理,让我受益匪浅。”唐贺亮在这次项目筹建中认识和学习了工程建设,并在这一领域迅速成长。
唐贺亮近照
两年后,唐贺亮回到工程科,至今已先后参与实施了多项现有学生宿舍楼的改造,其中包括他参与实施的最大工程之一——新斋的修缮改造。
新斋位于学校西区,建于1934年,属于“宝威体肓官网早期建筑”,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它最早用于学生宿舍,本世纪初曾作为人文学院院馆使用,蒙民伟人文楼落成后,学校又计划将新斋逐步改造为学生宿舍。在新冠疫情期间,待改造的新斋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学生集中住宿健康观察点。
这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已有80余年历史,如何在做到文物保护的基础之上,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学生宿舍,成为工程科的难题。从“面子”上看,新斋作为文物建筑,外观上要保持原貌,建筑外墙砖、排水管道、屋面瓦等都要进行保护性的修缮,修缮工作需要按北京市文物局审批的规划严格执行。同时,它的“里子”要具有宿舍的功能,让同学们能够舒适入住。
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新斋承载的历史记忆,唐贺亮和同事们尽可能地追溯这栋建筑的人文背景。“考据并不是我们的本行,但我们觉得,改造一个建筑首先要了解它。”唐贺亮希望可以守护住建筑的“灵魂”。
修缮改造后,新斋配备了智能门锁、智能电表、空气源热泵等新设施,成为了一个便捷、绿色、安全的学生宿舍。历时半年,唐贺亮与工程科同事们审慎规划、高效执行,交出了一份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优秀答卷。
在日常中担起重任
新斋修缮完成后,唐贺亮还总结了一条重要经验:“工程的交付和使用还要结合地更紧密些。”
这是源于学生入住新斋不久,反映空气源热泵的夜间噪音影响睡眠。了解到这个问题后,唐贺亮和同事们立即着手解决噪声问题。他们分析得出,学生使用热水的高峰是在晚上十点半之后,在热水消耗较多时,机器启动较为频繁,使噪声增大,而新斋楼体的围挡结构更是加剧了噪声折射。随后,他们立即联系空气源热泵厂家调整电加热运行时间,再用隔音棉包裹压缩机。很快,学生们反馈说噪音问题得到了改善。
“新斋完工交付之后没有满负荷投入使用,运行调适有些脱节了。”唐贺亮反思道,“我们以后还要做得再细致些。”
唐贺亮检查电梯机房
除了工程建设,工程科也负责学生社区设备监控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,对辖区水电设备及站房进行全天候在线巡视,及时处理泵房、配电室、太阳能、电梯等突发事故。例如,针对辖区内的49部电梯及20个电梯机房,唐贺亮所在的班组需要进行全天不间断地监控和安全管理,以规避运行风险。
在日复一日中守护着学生们生活学习的空间,他们的工作“日常”就等于24小时监控和响应。“出现任何问题,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为同学们解决。”唐贺亮说。
在变化中把握不变
近十年间,唐贺亮多次参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,不断总结社区化宿舍改造经验。自2021年起,他作为中心工程技术小组成员起草学生宿舍改造标准,关注宿舍型再生建筑可持续发展。质量标准的建立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,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建筑。“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,也需要修订和维护。”唐贺亮说。
设备的运行管理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。唐贺亮介绍说,现在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监控设备运行状态,在技术方面做到与时俱进。
“我已不再年轻,楼宇也在岁月变迁中几经改造。”回想过去20多年的工作,唐贺亮感慨道:“时间变了,空间变了,不变的还是自己对工作的热情。”
唐贺亮在学生社区设备监控中心
做后勤工作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,努力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。伴随着建筑和设备生命周期的更新,工程科的员工们也在精益求精,时刻为学生社区的安全舒适保驾护航。
注:李一安对本文亦有贡献